《精英壇》開發港深邊界 打造國際展貿長廊
  • 2012-05-10 11:05
開發港深邊界 打造國際展貿長廊

(星島2012年5月10日)

日前在深圳舉辦的春交會上,展出項目包括樓盤、智慧手機、名校教育資源等。利用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視窗城市進行展銷,既方便內地商家的交通安排,亦有利境外投資者和貿易商的參與。

靠近深圳,在香港落馬洲附近的一帶稱為「河套地區」,面積約100公頃,即約一百個足球場的大小,或中文大學的校園總用地面積。「河套地區」原屬深圳市的一部份。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港深兩地政府進行的深圳河治理工程竣工後,新舊河道間形成一個「河曲」或「河套」區域,撥歸香港管理。〇七年《施政報告》提及兩地政府共同開發該片土地,並列為香港十大建設計劃之—。兩地政府通過建立專責小組和定期會晤機制,就其發展定位、適用法律、土地管理及共同開發機制等事宜取得一定進展。然而,香港特區政府僅於〇八年舉辦過多次公眾諮詢會,仍有大片河套地區至今一直未能開放,從而加以善用。

爲兩地合作帶來新增長點

與公眾諮詢曾提及的高等教育、資訊科技及高科技工業園、醫療保健服務等項目相比,可考慮將河套地區打造為「港深展貿長廊」,充分利用現有及已經規劃實施的交通基礎設施,通過基建並且併用兩地一些邊界地域。除了增加實際用地面積,也為香港、深圳兩地經貿合作帶來新的增長點。

回顧內地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香港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對內地貿易與投資的國際橋頭堡,香港進出口貿易繁榮,令極多中小企大獲其利,得以成長,並成為今天投資內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內地的機電產品、家用電器等大部分產品已通過香港轉口世界各地,內地超過五成產品經香港轉口外銷,但香港只分得轉口物流服務費用,且最大利益由擁有專營權的集團獨享。近年,內地「自由行」讓香港百業興旺,讓香港成為內地遊客喜愛的購物天堂。「自由行」客戶也由最初來香港旅遊為主、購物為輔,發展到現在的購物為主、旅遊為輔;且購買商品從以奢侈品、化妝品、高檔服裝為主,逐漸向食品、日用品、藥品等大眾消費品轉移。

香港購物的優勢在關稅、匯率、貨真價實。現在來港作深度自由行的商貿目的在不斷增強。我們應借助這個優勢,善用邊界管制帶,設立「港深展貿長廊」,讓兩地居民、國際商品自由進出。貨物管理上,內地可同時試行一些稅務改革,使商品完稅才能進入內地,而港方則發揮國際認可的管理經驗,對產地來源、質量標準、衛生標準等按香港法例管制,做到「貨真價實」。

固化港標簽商品地位

「港深展貿長廊」帶來的好處是極多的:如催生了香港的檢驗產業鏈,增強中小企參與的空間,固化香港標籤商品的國際地位等。增強內地產品出口信譽及增加內地產品出口的議價能力,巨額商品產生的稅收,內地參與展貿人流及相應的衣食住行等。特區政府應加速與深圳市政府在這方面的研究,發揮好政府對政府「G to G」概念,打造萬億「港深展貿長廊」經濟帶,讓香港對內地貿易再繁榮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 陳健文

(文章僅屬個人意見)

星島日報原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