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壇》聯匯命運不需公開探討
  • 2011-11-10 15:10
日本軍事演習帶來地區緊張,加上外圍經濟仍然混亂,又聞對沖基金揚言入市炒升港匯,在這些環境下,行政長官曾蔭權近日不斷重申捍聯匯的決心,甚至指出「想都不要想」,「提起都會兜巴星」。為何聯繫匯率問題不需要公開討論?

港匯制度演變更新

香港曾經於一九七四年後實行過不足九年「自由浮動匯率」,隨八十年代初的股災帶來的信心危機,港匯急劇下瀉導致這機制被取消;在這之前,港元有過兩年與美元掛(一九七二至一九七四)和三十七年與英鎊掛(一九三五至一九七二)的紀錄。

聯繫匯率由一九八三年推出,已運作了二十八年,補充過兩次合共十項重要的措施來強化運作,首次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港元被大手拋售下出台的「任七招」,後者則因為沙士疫情後經濟反彈而面對港元湧進下推出的「任三招」。聯匯的概念是以美元作支持,發鈔銀行才可印發港元作流通,稱之為「貨幣發行局制度」,當中匯率固定為七點八。然而,民間買賣的匯率則可自由浮動,當匯率偏離過多的時候,套利活動將驅使匯率回復原水平。

今天聯匯的主要缺點是港元及港息隨美元下滑及偏軟,導致以港元的購買力下跌,物價上升,通脹加劇。就此,社會又多了一些要求修改聯匯的聲音。

聯匯改變利弊權衡

歸納取代聯匯方案的幾個較多討論的模式,俱存弊端:

1、採用「自由浮動匯率」:外向型經濟體系的香港極易受到自由資金流向的衝擊,在過往僅有維持不到九年的歷史紀錄,(當時對沖基金仍未流行);

2、轉與「一籃子貨幣掛」:世界上現行的主要例子都是欠缺透明度的黑箱運作,看似人為控制了匯價,為了保密帶來不少爭議;

3、改用「其他貨幣掛」:與香港能息息相關的就是人民幣了。但是人民幣非自由兌換貨幣,投機者可大手吸納港元以待人民幣升值的後果不言而喻。

非議聯匯信心動搖

世上沒有完美無暇的模式,一枚硬幣有兩面,改變匯率機制可望抑壓今天的通脹,但帶來的問題及其相關的細節則非那麼簡單。

過往無數金融衝擊的導火,「信心危機」佔了絕大多數,簡單者如銀行被擠提,複雜者如○八年雷曼兄弟引發的金融海嘯,一九九七年泰銖被大手拋空導致亞洲金融風暴,一九九二年英鎊被追擊令其退出歐洲貨幣匯率體系,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個案中,背後總有不同因由,當經濟實力變壞,當局者又沒有察覺問題的嚴重性時,投機者的興風作浪猶如在傷口灑鹽,「信心動搖」瞬間變成「信心崩潰」,環環緊扣的現代社會互相踐踏的「骨牌效應」,細則短期影響個別體系,大則令國際社會陷入災難。

事實上,現今商業社會早已發展為一個極為依賴「信心」和「信任」的世界,我們在購物時,手上並沒有實物或黃金,取而代之的是信用卡、提款卡、支票或鈔票,而鈔票上寫僅是發鈔銀行「憑票即付」的字樣。可是,那裏有銀行的倉庫擺放充足的黃金或實物待你隨傳隨到來索取?

確保信心是一門學問。一旦官方高姿態研究聯匯的命運,民間不同版本的謠傳隨即水銀瀉地般散播,信心動搖,投機者漁人得利,社會動盪難免。為了社會安定,絕不需要單因通脹這個理由來高姿態討論聯匯的發展。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 陳鳳翔

(文章僅屬個人意見)

星島日報原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