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月刊] 改善銀行同銀拆息機制 勢在必行
  • 2012-10-31 00:05
( 陳鳳翔:作者早於1990年代中期已出任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的首任司庫,並為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榮譽秘書和教育小組主席。目前擔任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財資市場公會榮譽會員和專業培訓小組主席、香港城市大學兼任教授。陳氏從事銀行金融工作三十年,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等經驗。於海外及香港取得三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學位。著有《債券投資》。)

前巴克萊銀行交易員涉嫌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息的調查正在擴大,影響不少國際大銀行。本文分析銀行同業拆息機制,並舉香港和上海的經驗,以作業內改善拆息機制的參考。

金融海嘯直接迫使一些銀行倒閉,令整體金融機構的不穩定風險提升,瞬間銀行同業的相互信貸瓦解,當中信貸風險的上升代表了借貸利率被同步推高。可惜,反映市場利率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LIBOR)則相對安穩,利率長期偏低被社會批評為一個不合理的現象。

經過多年爭議,踏入今年第三季後,對涉嫌操控銀行同業拆息醜聞終有初步結論,英國巴克萊銀行總裁戴蒙德為此請辭。然而,操縱指控風潮並未因此告一段落,世界各地金融市場紛紛加入,全力跟查銀行涉嫌操縱同業拆息醜聞,無數國際大銀行受影響。普羅大眾對這陌生又神秘的銀行同業拆息運作一無所知,又如何對相關投資作出客觀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呢?

2008年的金融海嘯,銀行界被形容為斂財及造成金融風潮的元兇之一,銀行家形象插水。整頓銀行業的聲音此起彼落,包括佔領華爾街示威以表達對金融制度的不滿,實行新《巴賽爾協議》要求以強化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推行《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以改革銀行業。適值今年是世界多地的大選年,在政治壓力下,為了順應民意,矛頭很容易被聯想到指向銀行業。11月6日是美國大選日,新火勢也於這時在美國濃烈燃燒,匯豐控股和渣打銀行受到歷來最大的指控,涉嫌違反洗黑錢法例,面對巨額罰款及吊銷牌照的威脅。進入了漫長寒冬的銀行業,仍然是天天活在四面楚歌的惶恐日子。

此刻,牽起國際銀行巨額懲罰的還有銀行同業拆息醜聞,倫敦7月指控了前巴克萊銀行交易員,在2005至2007年期間與多名在其他銀行的交易員聯繫,以操控歐羅銀行同業拆息(EURIBOR)來獲利。巴克萊銀行總裁戴蒙德為此請辭,及後再被罰款4.5億美金。全球各地金融市場都有銀行同業拆借,倫敦的個案看來僅是一個起點,新加坡、日本、歐盟、韓國、美國、香港等各地也起風潮,紛紛展開調查,一場風暴正蔓延環球銀行業。就算一些監管單位表示其金融市場不存在操控的可能,但仍決心對銀行同業拆息的運作提出改善修訂的研究。

銀行同業拆息屬無形市場

銀行的每天營運,向客戶收取的存款與貸款不可能完全均等。每家銀行都會出現資金盈餘或不足的現象,它們可以向其他銀行同業扎平資金,期限可長可短,只要在一年或以內,都屬於貨幣市場的交易。這個市場是一個沒有交易所場地的無型市場(Over-the-counter, OTC),由銀行同業配以貨幣經紀而組成,交易員便處身其中參與具體的操作。每個金融中心更可與其他市場進行交易,構成全球交易二十四時交接運作(圖一)。拆借資金者可主動出價,稱之為拆借利率(Offered Rate),從廣義來說,這些利率便是銀行同業拆息。

然而,各類銀行的實力不同、需求不一,導致提出的利率亦有差異。實際運作上,拆借不停地進行,每分每秒皆令銀行同業拆息不停改變。為統一參考標準,選取了上午11時作定價,無論是否有真正需要,一組活躍的既定銀行(Panel Banks)皆會共同報價,經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作為計算代理人(Calculation Agent),篩選刪除高低偏離價格後取其平均值,正式定義為銀行同業拆息定價或簡稱銀行同業拆息(圖二)。

由於拆借期限有長有短,所以銀行同業拆息定價也分為不同檔期,由一天(或俗稱隔夜)、一周、二周、一個月、二個月至十二個月。由倫敦的活躍銀行來定價者稱之為LIBOR,新加坡為SIBOR,香港則是HIBOR。

美元定息份額 市場佔比最重

各個市場的定價並非只有自己的貨幣,倫敦的LIBOR定價就包括了英鎊、美元、歐羅、日圓、加元、澳元、紐元、瑞士法郎、丹麥克郎、瑞典克郎等10種貨幣。由於世界貿易和外匯儲備都以美元為主,所以美元的重要性比較英鎊、歐羅或其他貨幣還高。下文亦因此側重在美元方面作介紹。

在商業上,往往把LIBOR這個英文字的表達,直接等同或代表了美元銀行同業拆息的定價;相似的情況在新加坡和香港也可發現,SIBOR和HIBOR的定價,除了本身的新加坡元和港元外,也提供美元的銀行同業拆息定價。

由於1960年代的歐洲美元發展比美國本土還要迅速,令拆息定價在美國沒有發展起來。今天,屬於美元的銀行同業拆息定價者就只有倫敦、新加坡和香港。倫敦早於1986年1月已正式運作,而新加坡則於兩年後的1988年1月也緊接其後推出。香港最遲擁有美元定息,因為人民幣近年在港蓬勃發展,人民幣兌美元的遠期匯率隱含了其利率成本,為推算這個人民幣的隱含利率(Implied Interest Rate),所以香港在2006年12月設計出本身的美元HIBOR定價,然而,市場上對這新的美元定息則未有任何特別的關注。

利率指標產品影響面廣

各地參與報價銀行的數量和名單都不一樣,倫敦美元由早期的16家修改至目前的18家(表一)、新加坡美元目前有7家,香港則有20家。LIBOR把最高的4家和最低的4家報價撇除,然後把中間8家作平均計算;而新加坡只把高低各一家移除;香港則減去高低的各3家後來取平均值。這些不同的組合和機制,加上時區和市場差異,都造成了三個金融中心的定價不一。

由不同地方、不同貨幣和不同檔期組合了多個銀行同業拆息,它們起着利率指標的作用。例如客戶透支利率可能是最優惠利率或隔夜銀行同業拆息兩者中最高的利率、或是樓宇按揭利率採用的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加上固定息差等。具體分類則可見無數以利率指標引申而來的產品,[圖二.銀行同業拆息計算機制的解說:以一個月檔期為例,最低價為德銀的0.1400%,最高的為法國興業銀行0.3775%,計算時先把這兩個價位刪除。餘下的取其平均值,即(0.19 + 0.18 + 0.23) ¸ 3,所以一個月的定息為0.20%;如此類推,湯森路透便可把其餘檔期的定息計算出來,並顯示給公眾作參考或使用。],包括(金融機構)標準金融産品的利率掉期、遠期利率合同、利率期貨;商業應用産品的浮息票據、銀團貸款、樓宇貸款;衍生金融產品的累計利息票據、利率遞增票據、目標贖回票據等金融產品,所以這些利率指標涉及大量不同類型的參與者。

在貨幣品種上,雖然利率指標引申的產品包括不同的貨幣,如前所述,因為國際上美元是外匯儲備貨幣之首,高達六成以上,所以由美元利率指標引申而來的產品佔了絕大多數,更成為今天涉嫌操縱銀行同業拆息的主角之一。

至於年期方面,有些引申產品的年期甚長,可達10年或以上,就以利率掉期和混合型永久票據為例,這類產品在市場上可維持及保留15年亦未到期,所以銀行同業拆息作為利率指標的影響時間極長,倘若要終止或取代它,面對的困難性和複雜性絕不簡單。

市場交投萎縮影響公信力

這些利率指標大部份產生在1980年代後期,適值銀行同業拆借交易十分蓬勃和盛行,是銀行主要「自營」炒作的金融工具之一。交易員預期利率上升時,便大手借入長期資金以待稍後獲利,與此同時,手上剩餘的資金便會以短期的隔夜檔期拆出。顯而易見,大量的交易確保了銀行同業拆息定價不失公信力。

今天,時移勢易,這個「自營」工具不再受歡迎了。首先,愈來愈多的拆借令銀行資產膨脹。這些長期記錄在帳簿上的交易,在到期前是不能取消的,大量的交易拖累銀行的資產回報率,影響銀行股價。

再者,拆借的交易帶來銀行新的成本。這些交易衍生一連串的對手信貸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交收風險等問題,在國際不斷強化的《巴塞爾協議》要求下,各類型風險蠶食了銀行的資本,促使銀行面對強化資本充足率的壓力。加強資本充足率的方法是增加資本金,然而,資本金的成本遠高於客戶存款或普通發債的成本,令銀行的期望盈利與實際成本之間產生明顯矛盾,減少不必要的拆借交易是大勢所趨,間接窒息了這類無中生有的「自營」交易。

最後,債券和存款證的興盛、普及和被廣泛的認同,也取代了無數的傳統拆借交易。資金充裕的銀行,可透過轉換為其他銀行發行的大額存款證來賺取利息回報。其多方面的優點較傳統拆借為佳,例如存款證在銀行帳上的計算屬流動性資產,持有銀行可於有需要時出售存款證來套現;欠缺資金的銀行也可發行存款證籌集所需,對象擴濶至非銀行同業。這些轉變令本來屬於實際需要而進行長期拆借的進一步減少,令長期拆借全面萎縮。

綜合而言,屬於一個月以內的短期拆借交易,銀行為扎平資金的缺口和餘額仍會選用傳統的方法,但長期的拆借交易已很大程度被其他方法所取代。在「自營」拆借交易不再受歡迎的情況下,尤其一年期的拆借在大銀行內多月沒有成交,銀行的交易員又如何解釋其報價是不偏不倚的?

全面改革拆息機制無共識

這些拆息定價的機制設計於早年,如何對其進行改革,學術理論上仍未取得共識的方案。有些分析建議以票據息率替代之,另外一些則倡以回購利率(Repo Rate)取代,新加坡並同時借助美元息率作掉期(SOR)計算新加坡元利率,然而,每個模式皆有其與弊。而且任何的取代方案將面對大量應用產品仍未到期的問題,況且,任何改革均需考慮全球金融市場的一致性及認同性。所以,全面改革非三言兩語的事情,必須假以時日才可達至較有效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短期改善是必須及緊急的。

檢討現有的美元銀行同業拆息定價,倫敦LIBOR、新加坡SIBOR、香港HIBOR和上海的SHIBOR皆發現一些各自的優點。英國銀行家協會(BBA)對LIBOR報價銀行有比較的清晰和標準要求:「每一間提供價格銀行報出的利率,應該是剛在11時前,可以被接受及取得合理市場金額的利率。」1這個指引可減輕交易員面對的操作困難。如能進一步仔細描述將收更佳效果,例如當一年期沒有真正成交時,銀行可參考一年期票據的走勢作報價,並保存相關紀錄以備查核。當然,銀行本身亦可另行制定具體內部操作守則,詳列分工監控等不同安排,建立防火牆避免任何具利益衝突(如利率掉期)單位的干預。

香港參與報價的銀行數量最多,以統計學來說是較好的要求,可以減低誤差機會。況且,按現時倫敦市場上所傳的指控,由壹名交易員協調多家銀行作操控,若較多數量的銀行參與,這將令協調遇上較大的難度。

SHIBOR於2007年在上海銀行間同業市場建立,它的設計不屬於一個完全開放式的市場,有些參與者必須經一個電子平台進行交易,並設有莊家制。SHIBOR擁有較高的透明度和管理機制,設有專用網站www.shibor.org交代運作。它的具體實施準則公開予公眾和涉及人士隨時查閱;報價的銀行必須每年年底提交資料報名,若交易量及行為不佳者將被淘汰,次年更不能再次被接納為報價銀行;報價時強調不能相互參照,並設有工作小組,按月、季、年評估銀行的報價行為,對考評指標每年作持續評估修訂;具體運作再設監督管理,可於現場監督和考核,並有權發出警告及向工作小組報告違規行為。

總括而言,提高利率指標的可信性以及反映其實際性都是必須的,任何改良或改善的方案應盡快推行。但由於它在金融市場和商業上有無數的需求,除了作為貸款和債券的報價指標外,還屬於利率期貨、期權、掉期等不同金融工具的定價參數,而且更涉及無數結構性產品的組合之一,影響極廣,潛伏時間也極長,它不適宜一夜間草率地被取消或取締,檢討修訂必須小心。由於長線的改革是艱辛且漫長的,所以歐美監管機構的審查和施壓也難望短期完成,對社會和對銀行的影響將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

資料參考

1. 陳鳳翔:《企業融資選取的參考利率及其利率風險的分析》,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2.  Wilson F.C. Chan (June 2011).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ice of Interest Rate Reference & Interest Rate Risks of Corporate Borrowers”, http://dspace.cityu.edu.hk/handle/2031/6468



1:  “The rate at which an individual contributor panel bank could borrow funds, were it to do so by asking for and then accepting interbank offers in reasonable market size just prior to 11 am”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
陳鳳翔

附件

  • 12_10_31_信報月刊 - 改善銀行同銀拆息機制 勢在必行 .pdf

    pdf / 0.9 Mb
返回頂部